代表的“轻”与“重”

吉林人大网

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 → 常委会工作 → 代表之声
您的位置: 首页 > 代表之声

代表的“轻”与“重”

发布时间:2019-03-04 08:11:00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浏览量:

字体显示:【  大      】

X
分享到  - 微信

  “今年来参加全国两会,我是轻装上阵!”说这话的是全国人大代表、榆树市刘家镇永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艳凤。

  

  为啥是“轻装上阵”?“2018年我们村最后4户贫困户全部摘了帽、脱了贫,你说我能不是‘轻装上阵’吗?”

  永生村是2016年评定的省级贫困村,当时全村有贫困户231户578人。通过两年的脱贫攻坚,去年王艳凤参加全国两会时只剩下了4户9人,今年更是彻底“归了零”。“可以说,这两年我们村变化非常大,尤其是村民的精神面貌,跟过去大不一样。以前,贫困户都是等靠要,面对扶贫单位,就知道问‘你能给我啥?’现在是主动找项目、找活干。”

  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让王艳凤一身轻松,却也有了新的压力。“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我今年全国两会关注的重点。脱贫攻坚让我对乡村振兴有了底气和信心,但目前乡村人才的匮乏让我是真着急!”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但土地收益是多渠道的。向特色农业要效益,关键得有技术、有人才,特别是懂技术的青年人才。“可现在好多乡村都是老人和妇女儿童留守,青壮劳动力很少,年轻的技术人才更是几乎没有。”在来北京前,王艳凤特意就“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的建议”到吉林农业大学进行了调研和座谈,就涉农专业学生毕业后如何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发展好与相关专业学生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学生服务“三农”、立志报国的热情给王艳凤留下了深刻印象。“农大的学生懂农业、爱农业,正是农村急需的人才,农村也会为这些大学生提供最合适的舞台。但要想把人才留得住、用得好,关键还得有好的人才政策。”

  乡村振兴,首要是人才振兴。为乡村振兴寻求人才保障,王艳凤代表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

  • 责任编辑: 张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