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圆满实现了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谱写了崭新的篇章。
——经济实力快速提升。预计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50亿元,是2007年的2.8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0亿元,是2007年的2.4倍。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51亿元,是2007年的2.8倍;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32亿元,是2007年的3.8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22∶41∶37调整为18∶49∶33。农业总产值完成217.5亿元,年均增长17.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55亿元,年均增长2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20.6亿元,年均增长18.2%。初步形成了能源、农产品加工两大支柱产业,风电总装机规模达到310万千瓦,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195户,转化率达到50%以上。四个县(市)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进入全省前30位。我市连续三年获得全省“发展杯”竞赛活动一等奖。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组建能源办、成立金融办。开发区扩权强区改革、“二次创业”成效显着,白城工业园区、通榆和镇赉开发区晋升为省级开发区,新建洮北开发区。“白纺”等17户企业完成重组。五年累计引进资金1770亿元,年均增长25%。己有5户世界500强企业、16户国内500强企业和9户央企入驻白城发展。建立中国与加拿大燕麦科技创新中心,已与7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3.3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7年11535元增加到19500元,年均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2851元增加到6200元,年均增长16.8%。新农保、城居保参保人数达28.8万人,“五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市和农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分别达到27.5平方米、26.6平方米。互联网用户达到18万户,有线电视光缆入屯率达97%。243个村完成了扶贫整村推进,15.5万人实现脱贫,35万农村人口用上安全饮用水。
——城乡面貌显着变化。生态新城启动建设,老城区改造步伐加快,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新建改造城市街路418公里,铺装巷道、小区573万平方米,新增绿地530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824万平方米,建设廉租房1.1万套,既有建筑节能改造774万平方米。县(市、区)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使用。重点镇开发加快推进,399个新农村试点村镇建设成效明显。农村改造泥草房、危旧房28.2万户,砖瓦化率达到86%。珲乌高速公路白城段提前建成通车,新建改建等级公路4233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854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目标。
——生态建设富有成效。举市三年大造林完成造林120万亩,五年累计造林14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0.9%提高到12%。种植生态草118.8万亩,改良草场500万亩。引嫩入白、大安灌区等水利工程发挥综合效益,引蓄过境水21亿立方米,恢复湿地1100平方公里。大力实施吉林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整理土地81万亩,荒漠化治理成效显着。我市被国家评为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被省评为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先进市。大安嫩江湾被评为国家湿地公园,“嫩水韵白”获批国家水利风景区,镇赉被授予“中国白鹤之乡”称号,通榆“向海舞鹤”入选“吉林八景”前三甲。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争取国家、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3个,与国内73所大专院校、科技企业合作开发项目88个。城乡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建设农村标准化学校82所,新建改造校舍52.8万平方米,购置标准校车155台。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建设得到加强。在全省率先完成二轮续志工作。博物馆、群艺(文化)馆、图书馆免费开放。农村建成综合文化站73个、农家书屋918个、文化大院582个。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实现“三连冠”。国家重大活动期间,实现进京非正常访、集体访“双零”目标。安全生产工作连续四年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实现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无药害事件“双无”目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均达91%以上。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妇女儿童、残疾人、老龄、气象、人防、地震、档案和红十字会等事业取得了新发展。
——自身建设切实加强。深入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履职能力。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均达100%。圆满完成了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任务。清理规范事业单位,市直撤销事业单位101个。减少行政审批项目203个。阳光政务“六项制度”深入实行。“12345”软环境建设、政风行风评议活动不断深化。“制度建设年”、“五讲”活动有效开展。绩效管理全面展开。“五五”普法较好完成,“六五”普法广泛开展。农村“三项制度”、政府性投资项目“制度+科技”监管机制、大安城市建设领域廉政风险“大联控”等做法在全省推广,反腐倡廉建设得到加强,政府公信力不断提高。
即将过去的2012年,我们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诸多困难,但仍然取得了可喜成绩。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20%、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5%。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三项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一年来,我们突出抓了八个方面工作。一是上项目扩投资。全市建设3000万元以上项目33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67个,10亿元以上项目20个,完成投资402亿元。金辉公铁立交桥竣工通车,长安机场启动建设,嫩丹高速全线征地、局部开工,白城内陆港一期主体工程完工,通榆500千伏输变电项目获国家核准。二是大招商增后劲。开展“招商上项目竞赛年”活动,启动五大区域驻点招商机制,依托43个商协会,联系554户企业,利用东博会等平台,广泛推介白城。全市引进项目835个,实际到位资金540亿元,增长25%。三是助企业稳增长。针对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全市抽调100名干部,深入100户企业,解决实际困难651项,争取专项补贴资金2000多万元,帮助贷款7亿元。争取高载能产业发展电价补贴政策,开展了富裕电力消纳试点。四是强基础兴农业。加快新开河治理、分洪入向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膜下滴灌39.8万亩。粮食产量登上新台阶,有望突破100亿斤大关。举市三年大造林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实施新农村“富民强村固基”工程,启动100个示范村建设。五是活市场促消费。落实国家稳增长扩内需5个方面政策,加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举办白鹤节、垂钓节、辣椒节等特色活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8%,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六是抓城建强功能。完成生态新城规划,开工建设核心区基础设施和行政中心等重点项目。实施老城区改造提升十大工程,市区人行步道铺装88万平方米;投资5200万元,新建改造污水管网40公里,污水处理率由原来26.4%提高到60%以上。七是重投入惠民生。投资59.1亿元,完成年初确定的十个方面17件民生实事年度任务。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专项资金7亿元,改造农村危房4.6万户,占今年全省改造总数的46%。八是破难题保稳定。化解信访积案150件,党的十八大和全国“两会”期间实现进京非正常访、集体访“双零”目标。工矿商贸、道路交通和火灾三类事故数量下降43.1%,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刑事案件立案数下降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