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作为农业大省,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品牌农业”被公认为是现代农业的核心和标志。在今年省人代会期间,“品牌农业”也成为代表们热议的高频词。
我们邀请到省人大代表郝东云做客直播间,一起聊聊品牌引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话题。
记者:作为一位资深的农业科学家,您来说说心中最能代表吉字号的农业品牌有哪些?
郝东云:实际上我们品牌很多,比如说最耳熟能详的人参,这些年比较热的吉林大米,还有历史悠久的农安“三辣”,还有通榆的小米等等。
记者:有句话是“对的技术打造对的精品”,在农业领域也同样如此,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培育品牌农业产品的一个突破口,我们必须要承认吉林农业在标准化生产方面距离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您作为农业领域的专家通过提高标准化生产来提高农产品的品牌化水平,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郝东云:农业产品从生产一直到加工再到产品的出口标准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环节,否则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界定什么是品牌,这个品牌未来的可持续性恐怕也要受到质疑。近些年吉林省在打造品牌过程中也吃过亏,比方说人参,由于品牌标准的问题导致市场价值发生非常大的波动。今天我们想打造一个品牌必须从标准化入手,一是种子资源标准化,二是栽培措施标准化,三是生产加工标准化和营养成分的标准化。如果把这些标准化都赋予它特定的地域特色和它的历史元素,这样的品牌我觉得才有可能有它的可持续性。
记者:打造农业品牌不得不提到区域公用品牌这个概念,而区域公用品牌必然要具备农产品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基础,您觉得我省这方面的成效如何?
郝东云:我认为这几年在中央和农业部有关种植业结构调整这样的政策大框架下,我省粮食种植结构也在往合理化方向驱动,比如稻米,这些年来一直都占据着全省粮食接近百分之十的份额,那么这个份额是扩大还是不扩大?它的根本依据是什么?就是我们有哪些自然气候、自然环境和水资源适合水稻种植地区,不能硬在这些不适合种水稻的地方种水稻。我们曾经讨论过,一个生物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生存环境,它就无法长出好的质量,这是基本道理。生物是这样,作物更是如此,所以从结构调整的角度来讲,是不是进一步扩大或者随意扩大,这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要看稻米的市场究竟有多大,我们应该有一个合理的稳步的规划来指导增加或者规模扩大,这样才可能保证我们稻米的质量。另外就是仅仅制定标准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权威的认证机构,这种标准不能随意颁发,否则会搞乱品牌标准。
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传中心
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