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关于《对〈关于全省棚膜经济发展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的交办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书面)

吉林人大网

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 → 常委会工作 → 常委会公报 → 往期 → 2011年第30期
您的位置: 首页 > 2011年第30期

省政府关于《对〈关于全省棚膜经济发展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的交办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书面)

发布时间:2013-04-23 09:40:00

浏览量:

字体显示:【  大      】

X
分享到  - 微信

    

省人大常委会: 

  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对〈关于全省棚膜经济发展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的交办意见》(吉人办发〔201167)收悉。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王儒林省长作出批示,要求省农委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办理落实。省农委等相关部门针对《审议意见》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逐条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改进措施,努力抓好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要把发展棚膜经济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对发展棚膜经济组织领导的建议 

  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棚膜经济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省长、分管副省长多次做出部署、批示和检查指导,切实把棚膜经济提升到新兴战略产业位置。为进步加强以棚膜经济为重点的菜篮子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强化工作合力,省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的菜篮子工程领导小组,省农委、发改委、财政、科技、国土、交通、商务、工商等16个部门和9个市()政府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省农委,为加快推进棚膜经济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各级政府都把发展棚膜经济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十二五期间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初步形成了市()、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负总责,分管领导精心组织、带头抓,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合力推进,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的工作格局。省政府建立了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评体系,明确要求:将各市()菜田和种植保有数量、重要蔬菜产品自给率、蔬菜价格异常波动、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等指标,作为市长负责制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求各级政府都要把发展棚膜经济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根据工作成效,落实奖惩措施。 

  二、关于加快推进棚膜园区规模建设的建议 

  省政府着眼于实现集中连片开发和集群化发展,大力推进棚膜蔬菜规模化园区建设,逐步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低水平发展状况。按照九区五线一中心的规划要求,重点围绕9个市()城市周边和5条主要公铁路沿线,加快棚膜蔬菜园区建设。各项政策、项目、资金重点向新建规模100亩以上、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带动的棚膜园区建设倾斜,推进棚膜蔬菜集群化开发,建设城市蔬菜供应基地和棚膜蔬菜产业带,有效提升了棚膜蔬菜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水平,提升了大中城市的蔬菜自给能力。各级政府积极整合各类资金,各相关部门加大项目资金投入,重点扶持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市场开发、改善流通条件,解决园区生产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截止2011年末,全省建成100亩以上的园区245个,200亩以上的88个,500亩以上的11个。同时,各地从实际出发,积极推进棚膜经济与新农村建设、休闲观光农业有机融合、相互促进。通化县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大泉源乡新设村建设占地789亩的棚膜园区,生产具有山区特点的食用菌、山野菜等品种,规模大,效益可观。长春市朝阳区在乐山镇千顷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的核心区建设了400多栋棚室,规模布局合理,今年端午节举行的蔬菜采摘活动,有750多辆私家车开进了园区,近4000人参加采摘,形成了休闲观光农业的一种新型模式。 

  三、关于坚持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建议 

  在发展棚膜经济过程中,省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安全问题,组织各地全面推广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不断加大投入品监管力度,特别是对较大规模的蔬菜园区实行品种、施药、技术、检测、标识、销售等关键环节的统一管理,开展了测土施肥,建立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基地准出、产品检测和质量追溯制度,促进了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全省没有发生一起蔬菜质量安全事件。按照农业部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要求,紧紧围绕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建设标准,加快棚膜蔬菜标准园建设。目前,我省已经有4个园区被农业部确认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2011年重点在长春市、松原市创建200亩以上的国家级棚膜蔬菜标准园26个,目前初步建成的达到17个。在今后工作中,省政府将大力推进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逐步实现从种苗繁育、种植、管理、加工、包装、贮藏等全过程标准化,对符合标准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物化技术给予补助,对品牌包装、净菜上市及建立生产档案的生产经营单位给予一定补贴。组织各级农业、质监、工商等部门采取分兵把关、联合作战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抓好生产、加工、流通、市场等各环节的质量监管工作。严格执行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质量安全检测、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对进入市场的蔬菜产品进行农药残留监测,超标产品严禁入市,并及时销毁,切实保证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和保护消费者健康。 

  四、关于搞好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棚膜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动各方面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确保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近年来,通过科技人员的积极努力,我省培育了春薯九号马铃薯、春绿三号黄瓜等一批高产优质新品种,建设了马铃薯、西甜瓜、蔬菜三个国家级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滴灌、卷帘机等设施在温室大棚生产中得到普及,高产优质栽培、多层覆盖、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得到全面推广。省里举办了30多期培训班,培育了大批技术骨干。省农委组织的棚膜蔬菜专家顾问组长期深入产业园区进行巡回指导,在棚膜蔬菜产业区域规划、建棚模式、主推技术等方面因地制宜地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指导服务,各地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开展科技普及,确保蔬菜产业布局合理、棚室结构科学、生产效果良好。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着力推进科技创新,整合各科研单位力量,联合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科研攻关,为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大力扶持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开展蔬菜种质资源创新和良种培育,加快培育适合北方冬季生产的耐寒耐弱光品种。加强蔬菜技术队伍建设。依托各级农技推广人员,组建蔬菜技术专业服务队,提高蔬菜生产指导服务水平。强化科技培训,通过组织参观、实地办班、现场指导等方式,加强对农民特别是新菜农的培训工作,使种菜农户都能尽快掌握先进实用技术。组织科技人员长期深入生产一线进行跟踪服务,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明年省里还将组织筹建蔬菜种苗灾害预防及供应中心,为菜农提供优质种苗,同时,确保冬季棚室生产正常开展。 

  ()扩大产品销售领域。在棚膜经济发展过程中,我省十分注重产品销售工作,不断强化产销衔接服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大力扶持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鼓励和支持—部分农民从生产中分离出来,由生产领域向流通领域转移,壮大蔬菜营销贩运队伍,进一步提高蔬菜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十二五期间,随着棚膜经济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我省将以加强产销衔接为重点,支持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重点加强产地预冷、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包装仓储、检验检测等设施建设。以农超对接等工作为抓手,大力支持引导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业生产基地直接对接,支持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学校等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支持引导农业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在社区菜市场直销直供,加快设立有序的周末直销菜市场、早晚市等临时摊点,对菜农入市直销的免收摊位费等行政、事业性项目收费。落实和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在全省范围内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积极支持各类蔬菜产销对接活动,引导产区和销区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促进蔬菜有序便捷流通。同时根据蔬菜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大力搞好与域外省份的产销衔接工作,大力开拓南方淡季蔬菜市场,扩大东北地区乃至俄罗斯蔬菜市场占有份额。 

  ()积极开展广泛有效的信息服务。近年来,我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及12316新农村热线、12582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现代传媒手段,及时将农民需要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送到广大农民手中,为农民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信息咨询服务,取得了明显效果。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强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省菜篮子工程办公室配套建立覆盖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蔬菜信息综合系统。根据职责分工,在省发展改革委、省农委、省商务厅等部门抓紧研究建立覆盖主要蔬菜品种的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地理信息、蔬菜精准种植、质量安全追溯、价格趋势分析预警、商品交易、网上交易支付保障信息子系统,对种植面积、产量、交易量、库存量及价格进行及时监测,不断扩大监测品种和范围,强化对蔬菜生产、市场和价格走势的分析预警,积极开展方便快捷、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促进棚膜经济科学有序发展。 

  ()狠抓品牌建设。为加快品牌化建设步伐,树立我省棚膜蔬菜产品品牌形象,提高市场整体竞争力,2011年省农委开展了吉林省特产之乡评选认定活动,并率先在蔬菜产业进行试点(包括蔬菜、食用菌和瓜类),对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规模较大、专业化程度高、技术含量高、农民参与程度较高的乡(),将在明年初的园艺特产工作会议上给予命名。同时,我省积极推进绿色、有机和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工作,目前蔬菜三品认证总量达到972个,其中绿色有机产品达到62个,无公害产品达到910个。下一步,将继续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突出区域特色,做大生态品牌原产地品牌和绿色、有机蔬菜品牌,不断提高吉林蔬菜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五、关于积极创新管理模式的建议 

  按照政府引导、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模式,我省积极培育和扶持蔬菜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建设,引导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通过合同契约、资产参与、投资入股等方式,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进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近年来,我省通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带动,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和集中连片开发,逐步缓解了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矛盾。从今年全省棚膜园区检查验收情况看,我省棚膜经济发展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投资建设棚室的比重明显提高,涌现出政府引导帮扶型、专业能手带动型、合作组织领办型、龙头企业经营型、集体或企业投资建设对外租赁型等多种发展模式。比如:公主岭市石人粮蔬专业合作社投资建设的靠山、火炬两个棚膜蔬菜产业园区,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经营,实行统一种植方式、统一供应种肥、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等六个统一,较好地解决了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单栋温室年纯利润达到4万元以上。吉林市政府扶持昌邑区土城子园区1000万元,拉动企业投入8000多万元,建设了规模超500亩的产业园区。 

  六、关于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的建议 

  百万亩棚膜蔬菜建设工程实施以来,省政府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2009年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2010年增加到2000万元,2011年增加到3000万元。此外,菜田建设基金、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也向棚室建设倾斜,2009年至今,全省共收缴新菜地建设基金7.66亿元,已拨付使用4.7亿元。在省级政策资金扶持引导下,各地纷纷出台扶持政策,推动产业发展。今年吉林市拿出3500万元资金对棚膜蔬菜园区建设进行补助,白山市江源区、通化县、榆树市等地进一步加大了对棚室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今年在棚膜蔬菜发展方面,地方财政累计投入资金已达2.5亿元,带动农民和社会投入蔬菜产业资金达23亿元。近年来,省政府不断加大专项资金投入,起到重要示范导向和推动作用。十二五期间,省政府还将逐步增加棚膜蔬菜建设资金投入,支持蔬菜产业发展。各部门涉农政策资金重点向发展棚膜经济建设倾斜,主要用于蔬菜、食用菌标准化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和质量安全监管。 

  此外,为解决我省冬春蔬菜供应紧张问题,十二五时期,我省将进一步加大棚膜经济发展力度,到2015年,棚膜蔬菜规模达到120万亩,力争实现140万亩,产量力争达到500万吨以上,利用5年或更长一点时间使我省冬春季节地产菜自给水平达到70%以上,扣除品种调剂因素,基本解决我省地产蔬菜供给不足问题。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一二年一月五日 

  •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