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县鸡冠乡鸡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立海身兼省人大代表、汪清县人大代表等多重身份,作为一名退伍老兵,多年来,他始终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退伍不褪色,不仅自己探索出致富之路,还带领各族村民发展集体经济、建设美丽乡村,被村民们称为冲锋在前的“兵支书”。
发展养殖业种植业 带领各族村民共致富
20年前,张立海退伍回到家乡,筹集了1万元购入3头母猪开始创业。吃苦耐劳的他,敢闯敢拼,养殖场逐步发展壮大,收入日益增多。富起来的他,没有忘记周围的各族村民,建立起养殖合作社,带领乡亲们一起养猪,使得鸡冠村生猪产业得以迅速做大做强,养猪专业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除了带领本村村民共同致富,张立海还积极带动周围村屯贫困户增收致富,为鸡冠乡脱贫攻坚注入强大动力。
2021年,张立海当选为鸡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上任后,他把如何继续提高村民收入作为头等大事,努力寻求致富之路。在县、乡政府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的号召和支持下,他立足于鸡冠村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组织召开菌农种植大会,交流分享种植经验,带领菌农实地考察,聘请专业老师讲解种植知识,为村民创业增收保驾护航。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了黑木耳种植之路,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当地的黑木耳种植水平及产能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随着菌农的增加,鸡冠村现有的菌包场生产量已经难以满足菌农们的需求,张立海积极协调,争取到100余万元资金,为菌包厂增设了两个“菌锅”,增加了新的生产线,全面提升了木耳菌棒的生产效能,很大程度解决了村民做菌难的问题。他还积极协调农电部门,改造农电线路,便于地栽木耳产业发展。在他的协调推动下,鸡冠村木耳产量从2021年的400万袋增长至2023年的700万袋。
在木耳产业发展良好的形势下,张立海意识到菌农们面临的难题,在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他立足汪清县黑木耳产业发展实际提出建议,希望省政府能够进一步细化黑木耳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帮助菌农克服种植成本逐年增加的困难,提高种植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这一建议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为我省黑木耳产业发展争取了政策支持,充分彰显了人大代表的责任和担当。
护林植树两不误 传承精神造福村民
20世纪50年代,鸡冠村在时任党支部书记任克文的带领下致力于植树造林,荣获全国林业模范称号。1970年老书记病逝后,后任村党支部书记王义胜继承老书记遗志,继续带领全村各族群众坚持造林,使鸡冠村成为延边州第一个拥有“万亩人工林”的村子。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接力棒传递到了张立海的手中。如何将老一辈积蓄的精神传承好,如何让其闪烁别样的华彩,是他常常思考的问题。
为了维护好老一辈奉献者打造的红松果林,每年张立海都会提醒村民防护病虫害,并聘请专家进行专业化养护指导。为了让这片红松果林更加葱郁,他给自己定下了“荒山零死角”的目标,自2023年起,他带领村民栽种5000余株树苗,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为了让红松果林精神永续传承,张立海争取到20余万元资金,改造了“万亩人工林纪念广场”,这片凝聚着三代人心血的广场,已经成为鸡冠村宣传引导厚植精神理念的重要阵地。现如今,用实际行动铸就的“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红松果林精神已经成为鸡冠村百姓的力量源泉,成为全村各族村民人心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
以身作则倾情为民 推动各民族情感交融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基层党支部书记,张立海始终把“民之所忧,民之所盼”作为他的“行动所向”。为了让群众拥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他从基层组织建设入手,对村内党员分布情况、年龄结构、思想状况及支部的建设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大力为党支部输入新鲜血液,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加强村委会各项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民主评议等制度,促进了村务工作规范化。在他的带领下,鸡冠村党支部逐渐成为一支肯奉献、作风硬、觉悟高、本领强的队伍。
张立海号召党员力所能及地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他带头自掏腰包为脱贫户缴纳合作医疗保险,为孤儿申请各种补助,保障孩子正常上学。疫情期间,他带领党支部和党员干部始终坚持冲锋在前,保卫了1000余名村民的生命健康,为群众构筑起一道严密的安全防线。
张立海用无私奉献感染着每一位村干部,用赤诚善良温暖着每一位村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人大代表的为民本色。(文/姜新 图/李佳星)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