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吉林宝贵而独特的自然资源,更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富民产业。在长白山脚下的集安市,有一位多年深耕人参产业的人大代表,他就是连续五届当选省人大代表的益盛药业掌舵人张益胜。30年来,他在黑土地上书写出了“以参兴业、以业富民”的动人篇章。
“我们现在人参产品横跨了药品、化妆品、健康食品三大行业,公司也从单纯的制药企业成长为贯穿人参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企业集团。”在益盛集团产品展示厅里,张益胜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着公司旗下的人参产品。这位土生土长的集安人,于1994年走上集安制药厂厂长岗位,当时企业正处于低谷期,产品滞销,工人工资无法按时发放。1997年,集安制药厂变更为民营性质的益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张益胜成为董事长。“我们守着长白山,生活在中药资源宝库中,我们的产品就是人参,这是中国的百草之王。过去中国人参‘好货卖不上价’,根源就在缺标准、少品牌。”作为国内首家对人参进行全株开发的企业,张益胜深刻认识到品牌国际化对产业升级的关键作用,带着“让长白山人参比肩世界”的信念,他为企业制定了“扎根传统文化,依靠现代科技,打造完整人参产业链”的核心战略,并确立了将“长白山人参”的“汉参”品牌推向国内乃至世界一流地位的目标。在他的战略布局中,“汉参”品牌被赋予对标韩国正官庄的使命,旨在扭转中国人参“有资源无品牌”的困境。
在上游种植端,他推动种植标准化与优质化,从选育优良品种、推广有机种植到实施原料分级准入,建立全流程标准。在中游加工环节,提升精深加工能力与附加值,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度挖掘人参价值,从传统切片到精深提取,从药用制剂到功能性食品,让人参的价值翻了数倍。而在下游市场,着力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人参文化基地,让消费者亲身感受人参的魅力,读懂“百草之王”的千年故事。如今,这家从集安小厂成长起来的企业,已累计为地方上缴税金超20亿元,成为带动一方经济的“顶梁柱”。
作为一名履职20多年的老代表,张益胜一直立足行业,持续推动破解制约人参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十多年前,张益胜就敏锐地意识到,人参作为传统瑰宝,其“药食同源”的巨大潜力在国内尚未得到充分释放和规范利用,他多次建言“放开人参药食同源”,持续呼吁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这份执着与专业,最终推动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出台相关政策,让人参从药房走上餐桌,打开了人参在食品领域的广阔市场空间,显著提升了人参的附加值,有力促进了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协同发展,为人参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他的“金点子”不止于此。张益胜深知产品质量安全是产业的生命线,他高度重视人参产业链,尤其是上游种植环节的标准化和可追溯性,并提出建立完善人参溯源体系的建议。他的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采纳,正在修订中的《吉林省人参产业条例》对此作出相应规定,为产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他还呼吁扶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品牌塑造等方面的辐射带动效应,引领整个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这一建议得到省工信厅的积极响应。今年启动的吉林省人参产业聚力攻坚项目,明确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为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在做强主业的同时,张益胜还积极践行公益事业,回报桑梓。在集安遭遇洪涝灾害时,他第一时间协调资源,捐赠物资,帮助家乡父老渡过难关。他向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累计捐赠700多万元,专项守护中国女性的“双心”(心脏、心理)健康。他还为困难学生捐赠助学资金,点亮莘莘学子的人生之路。
从推动“人参+文旅”融合,让参乡成为网红打卡地,到建立产学研联盟,让古老药材搭上科技快车,张益胜的脚步从未停歇。他常说:“长白山的人参养活了我们,我们得让它活得更有价值。”这句朴实的话,正是一位人大代表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告白。 (文/姜新)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