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想带着大家都富起来,让更多人能品尝到我们家乡优质的葡萄酒。”这是通化市人大代表、鸭江谷酒庄董事长孔庆森常挂在嘴边的话。懂养殖、会种植,孟庆森一直致力于乡村产业振兴,这一坚持就是30年。
出生于农村的孔庆森17岁就南下深圳打工,学过电焊,干过苦力。“那段日子很辛苦,但很充实,学会了很多技能,收获最大的还是接触到了养殖业。”回忆起往事,孔庆森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1994年,他返回家乡集安市青石镇石湖村,积极响应村党支部号召,率先探索生态沟养殖蛤什蚂(林蛙),创新推行“股份制”经营模式,仅用三年时间便实现年收入百万元。成功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辛苦钻研,孔庆森凭这一股子韧劲,填补了村里林蛙养殖的技术空白。
童年的生活经历让孔庆森始终怀揣“让家乡富起来”的朴素梦想。他常说,一人富不算富,乡亲们共同富裕才是真本事。在自己尝到创业甜头后,他开始帮扶村民。在他的带动下,石湖村建成了6条生态沟产业链,特色养殖成为村里的经济支柱。孔庆森是个闲不住的人,在村里林蛙养殖业逐渐发展成熟时,他开始思考还有什么产业能带动村民一起致富。1998年,他又瞄准林下经济,带着村民种植野山参。有了以往的成功经验,村民都相信他的眼光,愿意跟着他一起干。种植野山参,推动了全村80%适宜山林承包到户,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为200余户农民拓宽增收渠道。
作为人大代表,孔庆森深知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在寻找产业上,他可以说是别具慧眼。2001年,孔庆森开始带领村民赴集安市清河镇发展矿产业,2003年又跨出国门赴朝鲜开拓矿业,参与的村民实现人均年收入3万元。2004年,他又投资拦江养鱼项目,带领村民人均年增收2.5万元,村民都亲切地称他为“咱们的孔代表”。
2011年,孔庆森多次到吉林省农科院特产所调研,发现本土葡萄品种“北冰红”在鸭绿江集安段表现极佳,能酿造优质葡萄酒。面对山葡萄产业附加值低的困境,孔庆森逆势而上投身葡萄酒行业,将“工匠精神”注入每个环节。他投资3200万元买下石湖村300亩沿江土地,创立鸭江谷酒庄。56岁的孔庆森深深地爱上了这方山水,他不仅加大了投入,创建了葡萄园,还把自己的微信取名为“鸭江谷主”。为突破技术瓶颈,他顶风冒雪完成土地整理,引进了国际领先的“篱架”栽培技术,改变传统粗放种植模式。2013年,他三赴北京,邀请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段长青团队合作。段教授初尝葡萄后惊叹:“东北地区竟能种出如此甜美的葡萄!”经反复实验,2014年双方共建了“集安鸭绿江河谷山葡萄酒研发中心”,段长青任技术顾问,推动冰葡萄酒工艺革新。
孔庆森坚信“好葡萄酒是种出来的”。他严格限产提质,使“北冰红”葡萄含糖量高、酸度适中,成为可酿造红色冰酒的山葡萄品种。2016年,鸭江谷酒庄斩获中国葡萄酒行业“最具潜力酒庄”称号,其冰白葡萄酒以98分问鼎“品醇客世界葡萄酒大赛”铂金奖。2017年,酒庄的“威代尔”冰酒再夺“Decanter世界葡萄酒大赛”白金奖,北冰红酒获“亚洲葡萄酒质量大赛”金奖。到2024年,鸭江谷酒庄共举办了八届冰葡萄酒节,带动集安跻身世界顶级冰酒产区。
孔庆森基于多年经验和调研基础,着眼于行业的全局性问题,积极为做大葡萄酒产业、打响“北冰红”品牌鼓与呼。他说:“‘北冰红’这一葡萄品种,是道地的吉林省品种,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对这一品种的持续培育和研发的力度,提高它作为葡萄酒原料的品质,让它走出吉林,走向世界。”当选人大代表以来,他先后提出《关于支持鸭绿江河谷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等23件建议,推动政府出台5项专项扶持政策。他倡导的“酒庄+基地+农户”模式,带动了800余名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均年增收2.4万元。针对集安山葡萄种植面积2.1万亩、年产2万吨的产业基础,他建议推广优质品种,助力政府规划“未来5年建设3万亩葡萄基地、30家酒庄”的蓝图。
从打工者到致富领路人,孔庆森不忘反哺家乡,他一直将代表履职和乡村这片广袤天地联系在一起,积极参与“代表进家站,履职为人民”实践活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47户。近十年,他累计捐款500余万元,投入教育、养老、救灾等领域。他说:“企业源于社会,回报社会是职责。”
从普通农民到引领产业振兴的企业家,孔庆森用三十载坚守诠释了“工匠精神”与“为民情怀”的深度融合。他先后获评吉林省突出贡献专家、通化市劳动模范,但他最珍视的仍是村民口中的“咱们的孔代表”。“履职没有终点,就像酿一杯好酒,既要精益求精,又要久久为功。”孔庆森说。(文/张北林 图/李佳星)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