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人大网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支柱产业

吉林省优势产业

发布时间:2013-01-23 15:45:00

字号:【  大      】

 

l   装备制造业

吉林装备制造业实现超常规发展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实现超常规发展:2010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66亿元,是“十五”末的5.4倍,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40%;实现销售收入870亿元,年均增长38%;利税70亿元,年均增长48%;规模以上企业已达1050户,比“十五”末增加了625户;资产总额900亿元,比“十五”末增加了655亿元。 

  尽管装备制造业是吉林省重要的传统产业之一,但“十五”期间,由于历史遗留等多种原因,全省装备制造业国有企业基本上都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2005年全行业工业总产值仅为186亿元。而“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在以深化国企改革为重点的体制和机制转换上逐步取得重大突破,并通过投资拉动、技术改造、政策扶持等一系列强力举措,使全省装备制造业迅速复苏,并开始步入良性和快速发展的轨道,目前已形成了以高速动车组、城轨车辆、农机装备制造、换热设备制造、煤矿采选设备制造、石油机械、起重运输、电力设备等为主导,产业基础比较稳固的装备制造业体系,除全行业规模激增了一倍多外,还主要表现在:产业聚集形成规模化效应显现。截止到2010年末,吉林省已拥有装备制造产业园区近20个,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随着长春轨道客车新园区的建成,长春市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研发能力最强的轨道客车制造基地之一,可年产动车组1000辆,城轨车1200辆,省内为轨道客车配套的产品已达16529种。四平市已成为国内集中度最高、规模最大的换热设备产业基地,其板式、管式换热器在国内占有率分别达到19.5%6.7%。随着千万千瓦风电基地的建设,广东明阳、中国兵器集团、三一电气等一批大型风电装备主机企业纷纷到吉林投资建厂,全省风电装备的规模效应也初步形成。 

  创新能力提高 产品竞争力增强 

  目前,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拥有省级以上技术中心51个,其中,国家技术中心3个,省级技术中心48个,企业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长客股份”已经掌握了世界一流的高速动车组系统集成、转向架、车体制造技术及各种城轨车制造技术,代表当今世界最快的380公里高速动车组,已经研制成功并投产;吉林昊宇石化已掌握了核电管道临界状态管道弯头生产技术;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和吉林市恒达金型机械有限公司现可为汽车生产提供各种模具;辽源煤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薄煤层综采设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产品销往21个省区,市场综合占有率达到13%。长春聚德龙、梨树铁塔厂生产的电力铁塔,长春电炉成套设备公司的大吨位电炉,四平艾斯克机电开发有限公司的屠宰加工设备、长春数控机床公司的摩擦焊机、集安佳信通用机械公司的电动滚筒、延吉插秧机制造有限公司的插秧机、长春禹衡光学有限公司的光电编码器等产品在国内同类行业中均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技改步伐加快 夯实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装备制造企业有的利用振兴老工业基地政策,实施了国债项目改造;有的引入外资实施了合资改造;有的采取“退城入园”进行了异地搬迁改造。尤其是采取“退城入园”改造的企业,面貌为之一新,生产能力、生产工艺、产品的竞争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虽然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该省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积极查找并充分认识到所存在的不足和差距,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还不十分合理,先进装备制造业还没有形成规模,缺少大型企业集团,原来享誉全国的“三机一车”(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装载机、轨道客车),目前只有“长客股份”保持了较强的竞争优势。产值在20亿~50亿元之间的大中型企业处于空档,无法对整个装备制造业发展起到支撑作用。特别缺少大型矿山机械、工程机械、大型发电设备等一批主机产品和大型成套设备,重大工程系统集成能力低,不能对上下游的产品产生拉动作用,无法实现产业集聚效能。同时,也很难得到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 

  历史欠账众多 技改投入不足 

  “十五”期间,吉林省的工作重点集中在国企改制上,企业技改投入几乎处于停止状态,形成大量历史欠账。虽然“十一五”期间有所改善,但全省资本市场还不够活跃,装备制造企业缺少再发展资金的现状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技改投入仍显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从而影响全省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 

  一些为主机配套的关键零部件还没有完全掌握,配套能力还有待增强。主要表现为配套零件落后于整机发展,尤其是部分关键的核心零部件无法实现省内配套,企业间缺少沟通协作,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目前,轨道客车省内配套率不超过28%,农机装备配套率不到20%,多为较简单的零部件,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配套产品所占比例很小。此外,全省装备制造生产服务业也不够发达,相对滞后。 

  针对上述问题和差距,吉林省装备制造业正在结合“十二五”规划,积极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和发展举措,不日即可出台。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报》2011.4.21 

2015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将超6万亿

  工业和信息化部7日发布《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6万亿元,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15%,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8%,国际市场份额大幅度增加。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和核心关键部件受制于人;基础配套能力发展滞后,装备主机面临“空壳化”;产品可靠性低,产业链高端缺位;产业规模小,市场满足率低;产业体系不健全,相关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等。 

  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初步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高端装备技术创新体系,骨干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超过5%,形成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产品和知名品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领军人才。 

  规划提出,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形成完整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基本掌握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产业竞争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25%,工业增加值率较“十二五”末提高2个百分点,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当前金融危机使工业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实体经济发展,提出了“再工业化”、低碳经济、下一代新能源、智慧地球等发展路线,瞄准高端制造领域和新兴产业,谋求塑造新的竞争优势。从国内看,国民经济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对装备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工信部这位负责人表示,未来510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将迎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资料来源:国研网2012.5.7 

2015年装备制造业将成吉林经济新支柱产业

  进入“十二五”,吉林计划充分发挥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力争将装备制造业打造成吉林经济的新支柱。 

  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吉林省多年来形成了轨道交通装备、风电装备、农业机械、煤机采选设备、石油机械等多领域装备制造产业体系。进入“十二五”,吉林计划充分发挥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力争将装备制造业打造成吉林经济的新支柱。 

       “十一五”期间,吉林装备制造业得到长足发展。长春轨道客车装备园已经成为国际一流的轨道客车研发、制造基地,高速动车组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城市轨道客车和铁路客车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板式、管式换热器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19.5%6.7%2010年,吉林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1139亿元,实现增加值348亿元。 

  “十二五”期间,吉林继续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制造业,力争将长春轨道客车装备园建成集研发设计、集成制造、修造服务为一体的国家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基地;风电装备方面,将形成主机及叶片、齿轮箱、电机等相关配套产品同步发展格局,到2015年,产值力争超过300亿元;光电设备上,重点发展大功率激光器、光学测控设备、微电子设备等高科技产品。 

  2015年,吉林装备制造业将实现工业产值2200亿元,年均增长14%,装备制造业将成为吉林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资料来源:《人民铁道报》2011.9.19 

l   医药产业

吉林医药产业“十二五”重点突破整体提升

  吉林省医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主要思路是:紧紧围绕“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科学发展”这一主线,发挥优势、扬长补短、重点突破、整体提升,充分发挥本省医药产业的资源和基础优势,围绕重点企业、品种、园区等发展的关键环节,采取超常规的、系统的政策措施,经过5年不懈努力,全面提升医药产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能力,保持和扩大在中药和生物药领域的全国领先优势,将医药产业建设成为全省新兴支柱产业,把吉林省建设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中药北药基地、国家生物药基地和医药强省。 

  三大中心两大基地两条产业带为重点 

  据吉林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二五”期间,吉林医药产业总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总产值2000亿元,年均增长27%;工业增加值700亿元,年均增长25%;计划投资500亿元,谋划和推进100个重大医药产业化工程和项目;培育100个单品种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产品,其中超10亿元的10个,5亿~10亿元的20个;形成30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其发展重点是:疫苗、基因工程类药物等生物生化制药,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等。 

  据了解,吉林医药产业的发展布局是:重点建设一园一城一个集聚区的三大区域中心、两大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和两条中药产业带。 

  一园是将长春国家生物产业园建成全国最大的生物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生物中药工业园区,特色定位是生物制药;一城是将“通化医药城”建设为生产、科研、经贸发达的中国“药谷”和国际化医药名城,特色定位是中药;一个集聚区即重点发展以敦化市为中心的“延边敖东医药发展区”,重点以中药企业敖东、华康、力源3大药业集团为核心,建立3大现代中药制药工业园区,突出新产品和系列品牌的开发。两条中药产业带是围绕三大发展中心,以长春、吉林、延边和以长春、通化、白山两条中药产业带为两翼,进一步提高这三个区域发展中心在全省医药产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两大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即建设吉林市和辽源市两大化学原料和合成药生产基地。 

  采取系统措施保障目标完成 

  为切实完成上述目标和任务,吉林省制定了超常规、系统的政策和保障措施。主要包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一批疗效确切的拳头产品。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科技创新体系,集中突破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中成药生产技术、生物制药创新产品等关键技术和相关产品。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整合省内医药产业技术开发资源,依托省内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打造开放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平台,并对省级平台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对重点企业、研发机构按照国家标准建设的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自主创新平台项目给予资金补助,优先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落实各种税收优惠政策。 

  二是推进医药企业购并重组,发挥大企业大集团在产业集群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医药企业联合、重组、兼并,鼓励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界限,整合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扩大生产规模,增强优势企业发展能力。重点扶持修正药业、敖东药业等30户管理先进、产品质量稳定、市场潜力巨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年产值超亿元的创新主导型医药示范企业快速做强,成为行业发展主力军。加快吉林医学生物制品产业化基地建设步伐,发挥医药专业园区(医药城)的核心作用,鼓励企业向上下游延伸,加强与区内外企业的协作配套。加强医药产业与省内其他优势、特色产业间的市场链接和协同发展。对省级以上医药工业园区、省级特色工业园区给予专项资金优先支持。 

  三是谋划和推动一批产业化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近期重点选择一批自主创新的中药传统品种深度开发、新型疫苗类生物制品、基因工程药品、化药重镑大药、先进医疗器械等医药重大产业化项目,给予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方面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重点支持总投资达10亿元的修正药业集团高新医药园项目,总投资达7亿元的通化东宝药业集团东宝基因重组人胰岛素二期扩建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争取到2015年,投资500亿元,重点扶持100个重大产业化工程和项目,推动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四是夯实12个基地县发展基础。大力扶持通化县等12个中药种植产业基地示范县建设,发挥其带动作用,为全省中药产业提质增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进一步明确发展重点,突出特色。通化市等市县在大力发展中成药产业同时,加快发展中药材和生物制药产业;抚松、长白县依托丰富的人参资源,全方位发展人参产业;东丰县等重点推进梅花鹿产业的快速发展;安图县重点发展以“两参一龙”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建成全省的“药材大县”;舒兰市重点发展林蛙产业;汪清县重点发展五味子产业;靖宇县重点发展五味子和西洋参产业。 

  五是加强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强对医药工业园区的规划指导,强化园区孵化创业功能和项目承载能力。创新园区开发模式,鼓励有实力的医药大企业投资医药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或自主建设,鼓励政府、企业、社会经济组织合作开展园区建设。鼓励各地立足园区制定承接产业转移规划方案和优惠承接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建立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聚集发展的长效机制。 

  六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高国际化水平。调整生产和出口医药产品结构,降低原料药的出口比重,增加成药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筛选有比较优势的制剂产品,加快开展国际注册和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国际认证,推动环境、安全、职业健康(EHS)管理体系及其他各项标准与国际接轨。充分利用本省医药产品质优价廉的比较优势,在巩固日本、韩国、俄罗斯、东南亚等传统、重点市场的基础上,着力开拓好非洲、美国、欧洲、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同时,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医药企业在吉林建立生产研发基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设立生产基地,进而开辟全省医药工业国际化发展的新局面。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报》2011.9.7 

l   电子信息产业

吉林“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将破“千亿元”大关

  “到2015年,吉林省电子信息产业力争实现产值1300亿元,年均增长26%。”吉林省工信厅副厅长马军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二五”期间,吉林将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要在光电子、汽车电子、新型元器件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地位。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吉林省电子信息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光电子、汽车电子和软件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到2010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值409亿元,实现增加值108亿元。 

  进入“十二五”,吉林首先注重发展光电子,要在半导体发光器件与应用、激光产品、光电仪器与设备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在国内同行业中占主导地位。马军介绍说,汽车电子方面,要在车载电子产品、车身控制系统、动力控制系统、底盘控制系统等领域,实现规模化生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新型元器件方面,要在半导体功率器件等领域,建成全国最大的生产制造基地。马军说:“新一代信息技术上,要在电子射频技术、新兴传感器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为物联网技术在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提供技术储备。” 

  资料来源:新华社2011.6.7 

l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成为吉林省国民经济新支柱 

  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特点,可以发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居民消费、增加居民就业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作用,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朝阳产业”。 2009年,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审议通过,这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2011年,吉林省出台了《吉林省文化产业提速计划(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以上,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及宣传部门的大力助推下,我省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由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将文化产业发展成我省国民经济支柱行业任重道远。 

  一、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印发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我国文化产业被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 

  2011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为274.13亿元,同比增加65.36亿元,增幅为31.31%;占GDP的比重达到2.59%,同比提高0.18个百分点。 

  (一)各类型文化产业单位增加值对比情况 

     2011年,法人单位仍是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主要创造者,其全年共创造增加值237.68亿元,占到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的86.70%,比例上占有绝对优势;产业活动单位创造的增加值较小,仅为8.61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的3.14%;文化产业个体经营户共创造增加值27.85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的10.16%。法人单位中,从事文化用品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服务业企业及服务业事业单位创造的增加值相对较高,分别达到52.16亿元、93.64亿元和37.73亿元,三者之和达到183.53亿元,占法人单位增加值总量的77.22%,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的66.95%。从事文化产品生产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从事文化产品销售的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增加值数额较小,分别为14.80亿元和35.28亿元,占法人单位增加值的6.23%14.84% 

  与上年相比,除规模以下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服务业社团和其他单位及无财务数据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有所下降外,其他类型单位创造的增加值均出现同比上升。其中,从事文化用品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服务业事业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创造的增加值增幅较大,分别达到121.28%128.94%216.37%315.67%;法人单位创造的增加值同比提高19.23%,增幅比文化产业增加值低12.08个百分点,比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分别低197.14个百分点和296.44个百分点。 

  表一:2010年及2011年吉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体情况 

   

  

  (二)各市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对比情况 

  九个市州中,长春市文化产业优势相对明显,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29.93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的47.40%为全省最高;松原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1.89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的11.63%,仅次于长春;四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4.04亿元,居全省第三,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8.77%;白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5.82亿元,占全省总量的2.12%,是九个市州中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最小的地区。 

  从文化产业增加值的GDP占比看,长春市以3.25%的占比排名第一,比全省均值高出0.66个百分点;辽源市和延边州以2.60%并列第二;四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地地区生产总值的2.44%,排名全省第三;白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地地区生产总值的1.05%,低于其余八个市州。 

  

  

  

  (三)东北三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对比情况 

  从东北三省对比情况看,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体规模较小,但发展速度较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处于中游水平。 

  2011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74.13亿元,比辽宁省低413.97亿元,比黑龙江省低10.87亿元;文化法人单位增加值为237.68亿元,比辽宁省低284.88亿元,比黑龙江省低5.41亿元;文化服务业增加值为134.34亿元,比辽宁省低189.06亿元,比黑龙江省低25.28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法人单位增加值、文化服务业增加值暂时落后于黑龙江省和辽宁省。 

  2011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34%,增速比辽宁省(20.97%)高出10.37个百分点,比黑龙江省(35.71%)低4.37个百分点;文化法人单位增加值同比增长19.23%,增速高于辽宁省(17.81%1.42个百分点,比黑龙江省(34.16%)低14.93个百分点;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83%,增速低于辽宁省(37.30%4.47个百分点,发展速度总体比较理想。 

  从文化产业增加值的GDP占比看,2011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59%,同比提高0.18个百分点;黑龙江省为2.27%,同比提高0.24个百分点;辽宁省为3.10%,同比提高0.02个百分点。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GDP占比低于辽宁省0.51个百分点,但高于黑龙江省0.32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的GDP占比提高幅度低于黑龙江省,但高于辽宁省。 

   

  二、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低 

  2011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59%,同比提高0.18个百分点,吉林市、白山市、白城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GDP占比不足2%。若按照年均0.18个百分点的增幅计算,到2015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13%,与《吉林省文化产业提速计划(2011-2015年)》中提出的,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以上的目标尚有很大差距。 

  (二)文化企业规模小 

  当前,我省文化企业规模过小,资本分布较为分散,不利于发挥规模效益。特别是文化用品批发零售业,2011年,全省从事文化用品批发零售的限额以上企业及限额以下企业仅创造增加值35.28亿元,远低于从事文化用品生产的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企业创造的增加值。文化产品销售职能过多地依靠规模过小、分布零散的个体经营户承担,这不利于文化产品销售企业管理,也不利于我省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 

  (三)市州发展差异大 

  当前,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州差异较大。2011年长春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29.93亿元,而白城市仅为5.82亿元,两者之差达到124.11亿元,足为白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1.40倍。从市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来看,最高的长春市为47.40%,最低的白城市为2.12%,二者相差45.28个百分点。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已呈现出长春市遥遥领先,其余市州发展缓慢的局势。 

  三、几点建议 

  (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为达到《吉林省文化产业提速计划(2011-2015年)》中提出的,到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6%的目标,应加大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力度。通过土地、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引导分散的民间资本流向文化产业进入我省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资本投入,扩大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带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二)扶植文化产业龙头企业 

  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支持等手段重点扶持一部分具有一定规模、拥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提高行业的竞争活力、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促进我省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三)均衡各市州文化产业发展 

  现今,我省文化产业尚处在发展初期,资金投入的边际效用很高,加大资金投入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可对文化产业规模较小的地区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更大的扶持,达到各市州文化产业均衡发展,共同繁荣的目的。资料来源:吉林统计信息网 

X
分享到  - 微信

来源: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