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人大网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支柱产业

吉林省支柱产业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1-24 20:12:00

字号:【  大      】

l   汽车产业

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史证明,汽车产业是随着技术变迁而不断向前发展的。从传统的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技术向混合动力、电源动力、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动力技术方向发展。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其汽车产业发展路径的选择直接影响我国汽车产业的走向和国际竞争力。 

  一、吉林省汽车产业的现状 

  (一)汽车产业基础较好 

  吉林省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具有相当实力的汽车生产基地,现已形成以一汽集团公司为核心,商用车、乘用车车型相对齐全,汽车整车和汽车零部件业研发、生产、贸易为一体的汽车工业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2010年吉林省从事汽车制造的专业技术工人达14万人,其中研发人员近万人。人力资源构成合理,既有高端研发人员、中端高级技术工人,也有低端汽车维修人员。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较快,整车销量从2003年起逐年递增,由2003年的44.3万辆增至2009年的194万辆,汽车工业总产值也由2003年的1181亿元增至2010年的3966亿元。(见表1 

 

(二)汽车技术创新资源丰富 

  吉林省汽车研发机构较多,包括一汽技术中心、中国机械工业第九设计院、一汽大众技术中心、长春汽车材料研究所、长春汽车工艺装备设计研究所、一汽四环车轮研究所等研发机构,技术优势明显。吉林大学作为中国第一个设置汽车专业的高校,经过多年积淀,拥有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与一汽集团开展多方位的合作。一汽技术中心在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建设了混合动力轿车、混合动力客车的动力总成试验平台。混合动力与传统的汽油发动机处于不同的技术轨道,除动力总成外,电机、电池以及整车开发测试系统都需要在新的技术平台上构建。通过一汽集团的技术攻关,前期开发性试验以及后期的模拟分析,混合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已建成并得到优化。 

  (三)产业技术创新导向性明显 

  汽车产业作为吉林省的支柱产业,其技术创新始终是政府关注的重点。吉林省科技厅、吉林省教育厅专门设立了新能源汽车科技攻关项目和科技转化项目作为重要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项目,混合动力汽车技术一直是吉林省科技攻关的重点,在新能源汽车的整车开发、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方面一直给予政策支持。在鼓励产学研合作政策的引导下,吉林大学和一汽集团技术中心共同建立了产学研技术平台——吉林省电动汽车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科技厅投入专项经费2500多万元,用于发展“一汽混合动力汽车”等八个重大专项和省科技成果转化重大专项,获得国家863计划和国家支撑计划经费支持达到3358万元。另外,吉林省连续三年实施了“汽车联合行动”专项计划,协调大专院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科技创新,导向性明显。对吉林省内汽车产业的科技资源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企业负责具体的产品开发平台建设,高等院校负责基础理论的原始创新,科研单位负责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开发,使产学研之间构成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吉林省汽车产业自主品牌的开发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汽车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对汽车产业支撑不足,制约吉林省汽车产业的发展。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产业链条短,价值增值能力较弱 

  尽管吉林省汽车零部件行业近年来发展较快,大型骨干企业带动作用较强,2010年,吉林省汽车零部件行业产值达986亿元,销售收入达 1010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3.9%69.9%。但吉林省汽车产业价值增值环节链条短,省内零部件企业仍存在规模较小、配套率较低、配套产品层次不高、自主研发能力不足、产业链不完善、大型零部件企业相对偏少等问题,制约了行业的快速发展。尽管“解放”等系列商用车、“红旗”、“奔腾”等自主品牌产品创新能力有所增强,但乘用车开发的核心技术主要依赖于国外技术;为之配套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产品开发缺乏系统集成和模块供货能力,依赖于国外技术。另外,汽车服务业是汽车产业链条比较薄弱的环节,汽车文化尚未形成;在汽车保险、汽车金融等方面水平较低,缺乏国际竞争力;汽车物流较弱,需要政府牵头搭建物流中心及信息中心平台。 

  (二)汽车产业“大进大出”现象明显,零部件自给率低,配套成本高 

  一直以来,吉林省汽车产业“大进大出”现象明显,国外、省外零部件供应量逐年增加。零部件大部分靠国外、省外提供,自给率严重不足,配套成本较高。从进口看,根据长春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111月进口汽车(含整套配件)数量为22793辆,金额为89527万美元;2010111月进口汽车(含整套配件)数量为48192辆,金额为205855万美元;2011111月进口汽车(含整套配件)数量为78274辆,金额为409432万美元。汽车零部件进口增长较快,2009111月进口额为206819万美元;2010111月达309354万美元;2011111月达373598万美元。汽车零部件的进口额增长率2010年为49.6%2011年为20.8%。从出口看,近年吉林省汽车整车(含整套配件)和汽车零部件的出口规模及金额均增长较快。2010110月出口汽车(含整套配件)数量为5279辆,金额为6545万美元;2011110月出口汽车数量为7360辆,金额为13329万美元。2011年比2010年同比整车出口规模增量达39.4%,出口额增幅为103.6%。汽车零部件出口增幅较大,2010年汽车零部件的出口额增长率为40.9%2011年为64.8%(根据当年1-10月同比数据计算得来)。尽管吉林省汽车零部件出口规模和金额都增长迅猛,但与同期进口规模和金额相比差距仍较大,本省汽车产业对国外、省外汽车零部件依赖程度仍在不断增加。 

  (三)零部件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对整车支撑不足 

  美日德等汽车大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只有零部件与整车的产值比值达到1.71,其汽车产业才具有国际竞争力。目前,吉林省零部件与整车产值比例为14,整车比重过高而零部件比重较低,汽车配套产品开发能力弱,缺乏对整车的有效支撑。吉林省汽车零部件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制约了汽车整车业的发展,必须从汽车零部件业入手,加快模块化发展和系统集成能力,以此来提高对整车生产的有效支撑,提高吉林省汽车产业的整体水平。国际汽车零部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提高,部分零部件企业开发超前,广泛使用新材料和新工艺,电子信息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系统集成和模块化生产之中。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水平日益制约汽车整车产业的发展,吉林省整车产业主要依赖国外零部件生产企业。吉林省的零部件产业仍是薄弱环节,其产值仅为全国的6%,与一汽整车发展不相匹配。吉林省工信厅的数据显示,2010年吉林省内汽车零部件企业为一汽集团的配套率仅为38%左右。 

  三、促进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的路径 

  (一)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延伸 

  吉林省要从提升汽车零部件的配套能力入手,特别是提升乘用车零部件的配套能力,使其实现由低技术含量向高技术含量的转变,实现由低附加值配套环节向高附加值配套环节的转变。从零部件内部看,要继续发挥现有机械类零部件的优势,提高机电类零部件的工艺水平,缩小与国外零部件企业在电子类零部件方面的差距。侧重于零部件模块化发展,对于乘用车的车身等七大系统模块,提高模块的系统化和专业化水平,加快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集成化制造能力。延长汽车产业链条,着力打造汽车文化,加快发展汽车旅游,实现产业链的价值增值。尝试建立汽车主题公园,规划汽车博物院,以汽车城为基础在省内营造汽车文化。规划汽车旅游,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吉林省汽车产业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 

  (二)提高本省汽车零部件自给率,提升配套能力 

  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汽车零部件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吉林省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实现400万辆汽车产能的目标,2015年要达到省内为一汽配套率50%的目标。这为吉林省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目前,在原材料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汽车零部件产品方面,吉林省本地企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长期的地方保护使零部件企业的竞争力较差,配套能力较弱。在全球化采购、模块化生产的背景下,精度低、稳定性差的零部件企业逐渐在竞争中被淘汰。提高本省汽车零部件自给率,一方面,要通过引进省外供应商实现本地化配套,逐步提高本地配套企业产能、扩大规模,以及提升本地零部件企业的配套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探索提高省内汽车化工专用料生产和研发能力的技术路径,探索提高零部件国产化比例的有效途径,鼓励有一定技术基础的零部件企业进行大胆尝试。 

  (三)以新能源汽车发展为契机,实现技术轨道跃升 

  中国汽车产业在原有技术轨道上实现赶超的难度极大。利用新能源汽车这一新的技术轨道,突破原有技术封锁,在新的技术平台上实现赶超。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方面,我国汽车企业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汽车企业的差距不大,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情况决定未来汽车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吉林省具有较好的汽车产业发展基础,也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应将二者结合起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所突破。目前,吉林省提出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并协调一汽集团、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辽源电池生产厂家等单位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进行攻关。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汽车产业联盟的工作机制、运行机制、联结机制和学习机制,形成合力,尽快形成规模较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科研和生产基地。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及产业化发展,到2015年,吉林省内新能源汽车产能将达到20万辆以上,其中纯电动汽车10万辆以上。”在新能源汽车方面,通过开发研究新的环保能源,包括混合动力、天然气、氢燃料、液化石油气、燃料电池;在汽车制造过程中使用绿色包装、绿色材料、绿色设备与装备、绿色制造工艺实现新能源汽车的回收再制造等。 

  新能源汽车已由研发阶段进入产业化阶段。从政府层面看,一方面,要搭建共性技术平台,实现关键核心零部件的产业化,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技术支撑与服务体系,创建良好的技术环境。另一方面,要给予骨干汽车企业和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优惠政策,鼓励它们进行技术创新,重点研究驱动电机、电池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的共性关键技术,使其可靠性、耐久性、成本等主要指标符合产业化要求。对于汽车企业来说,特别是驱动电机、动力蓄电池、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生产企业要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逐步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探索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路径,突破技术瓶颈的制约。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技术引进怪圈 

  吉林省汽车产业技术引进较早,但自主创新速度较慢,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二次创新能力较弱。汽车企业应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消化、吸收国外科技成果,自主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前沿科技,壮大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广泛开展与大学、科研机构和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转换科技成果,使企业更有效地创造、引进、吸收和推广新的知识和技术而形成内部技术开发创新体系。加大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培育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平台。建设吉林省汽车零部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在开发能力建设上,要建立有效的体制和机制,使每个零部件企业具备独立的研究开发体系和机制。 

  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热情。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系统,突出市场的导向性作用,发挥市场机制对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促使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主动从事产品创新活动,促进创新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在多年合资生产的基础上,吉林省始终激励汽车企业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加快自主研发和市场开拓,已经具备了进行集成创新的各种必要条件。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一向是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的短板,然而一个强大的汽车产业必须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一系列的自主品牌。就目前吉林省汽车产业的实际情况看,短期内在自主核心技术上很难取得重大突破,还要通过引进技术、自主研发等多种方式逐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但是一汽奔腾系列的成功推广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可以通过集成创新的方式先创建自主品牌,再通过不断改进,提高自主品牌的核心技术水平,带动自主创新的发展。 

  (五)强化汽车整车零部件企业合作,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汽车零部件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汽车零部件企业要由零件、部件为主配套生产,向总成、系统和模块化方向转变。目前,有些零部件企业在影响整车性能的关键总成方面与国外产品水平相近,能够批量生产为引进车型配套的系统零部件和关键总成,可以通过集成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在电子化系统等高新技术含量的零部件产品领域,吉林省的产品竞争力较弱。在新的技术轨道上如混合动力、纯电动车等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总成、系统零部件产品开发等方面,与国际大型零部件集团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差距较大,特别是在技术性能方面差距明显,产品质量不稳定。通过积极发挥大学及其他科研机构在本地创新中的作用,创立“企业—大学或科研机构联合汽车研究院”,建立公共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中心,重点任务是根据吉林省的情况开展关键零部件、汽车电子、新型汽车的研究与实验,主要目的是孵化和创建本地零部件企业和新型汽车企业。 

资料来源:《经济纵横》2012年第5 

20121-10月汽车行业运行分析

汽车行业总体情况 

截至10月底,累计出口量已超过2011年全年水平。经济效益方面,1-9月,汽车工业17家重点企业(集团)主要经济指标呈不同程度增长,与1-8月相比,产出指标增长放慢,但利润指标增速提高。 

汽车产销情况 

1-10月,汽车产销1572.01万辆和1570.0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56%3.56%,与前9月相比,产量增幅减缓0.42个百分点,销量增幅提升0.19个百分点。 

 

1、乘用车产销情况 

1-10月,乘用车产销1264.95万辆和1257.11万辆,同比增长7.67%6.90%。受日系拖累,1-10月乘用车生产累计增速比1-9月下降0.7个百分点,销售累计增速与1-9月基本持平。 

 

1.1、分排量销售情况 

1-10月,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累计销售841.03万辆,同比增长4.81%,增速低于乘用车市场总体2.09个百分点;占乘用车销量比重为66.90%,市场占有率环比提高0.27个百分点,但仍比上年同期低1.33个百分点。 

2.商用车产销情况 

1-10月,商用车产销307.06万辆和312.96万辆,同比分别下降6.55%7.97%,降幅较上月继续收窄,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商用车全年产销负增长基本已成定局。 

重点企业销售情况 

201210月,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生产企业依次为:上汽、东风、一汽、长安、北汽、华晨、长城、吉利、奇瑞和江淮,分别销售41.19万辆、21.38万辆、20.66万辆、16.20万辆、15.28万辆、5.89万辆、5.77万辆、4.88万辆、4.42万辆和4.21万辆。与上月相比,上汽、长安、长城和吉利有所增长,其它企业呈一定下降。10月,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139.88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7.10% 

 

10月,乘用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为: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上海通用、上汽通用五菱、北京现代、重庆长安、吉利、长城、长安福特和东风悦达,分别销售13.16万辆、12.48万辆、11.83万辆、11.80万辆、8.06万辆、5.82万辆、4.88万辆、4.66万辆、4.59万辆和4.50万辆。与上月相比,上海大众和重庆长安增速较快,市场表现比较出色。10月,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81.78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62.96% 

 

10月,商用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依次为:北汽福田、东风公司、金杯股份、江淮、  一汽、重庆力帆、江铃、上汽通用五菱、长城和南汽,分别销售4.86万辆、3.89万辆、2.53万辆、2.11万辆、1.86万辆、1.78万辆、1.5l万辆、1.30万辆、1.12万辆和1.07万辆。与上月相比,金杯、江淮和南汽销量小幅下降,其它企业呈不同程度增长,其中力帆、长城和上汽通用五菱增速更为明显。10月,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22.03万辆,占商用车销售总量的71.74% 

 

汽车出口情况 

10月,我国汽车出口较上月有所回落,但同比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10月汽车企业出口为8.67万辆,比上月下降21.1%,比上年同期增长24.4%1-10月累计出口87.14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27.5%,已超过2011年全年出口81.4万辆的水平,全年有望突破100万辆。 

目前,在汽车企业出口的主要品种中,轿车作为主要出口车型占绝对主导地位,今年前10个月轿车出口量已超过2011年全年轿车出口水平。 

 

汽车市场价格继续下行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价格监测中心对全国36个大中城市监测,10月份全国汽车市场价格延续下降走势,国产汽车与进口汽车价格双双走低。 

 

行业经济效益情况 

20121-9月,规模以上企业(11754家)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8766.45亿元,同比增长12.63%;完成工业销售产值38077.26亿元,同比增长11.71% 

20121-9月,汽车工业17家重点企业(集团)主要经济指标呈不同程度增长,与1-8月相比,产出指标有所回落,但利润指标增长加快。数据显示,1-9月,重点企业(集团)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5666.23亿元,同比增长6.19%,增幅与1-8月相比,回落0.99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5562.74亿元,同比增长5.47%,增幅与1-8月相比,回落1.24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3718.46亿元,同比增长9.62%,低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水平(10.00%)0.38个百分点,增幅与1-8月相比,回落2.08个百分点;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7983.39亿元,同比增长5.44%,增幅比1-8月回落1.08个百分点;1-9月,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860.75亿元,同比增长9.06%,增幅比1-8月提高0.76百分点。 

 

资料来源:国研网《汽车行业月度分析报告》2012.11.23 

新能源汽车推广任重道远

2012年是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示范推广工作的最后一年,但从当前示范运营以及销售的情况来看,市场规模仍然十分有限,与国家设定的目标相差较大。技术瓶颈难以突破、配套实施不完善、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都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代表未来汽车发展方向,示范推广工作的目的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依然任重而道远。 

示范推广数量远未达标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于20091月启动“十城千辆”国家级重大工程。“十城千辆”示范工程通过提供财政补贴,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涉及这些大中城市的公交、出租、公务、市政、邮政等领域,力争使全国新能源汽车的运营规模到2012年占到汽车市场份额的10%。自开展以来,先后分三次确定了北京、上海、重庆、杭州、深圳等25个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入选城市纷纷推出各自的新能源发展规划,但从当前各地的推进情况来看,推广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从可获得的数据来看,大多数试点城市并未达到1000辆的推广目标。目前25个城市中,示范运营工作做得最好的是深圳,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截至今年10月底,深圳示范推广的各类新能源汽车总数已达3390辆,其中公交车2050辆、纯电动出租车300辆;建成各类充电站62座、慢速充电桩近2600个。另一个表现较好的城市是合肥,根据合肥市科技局的统计数据,截至今年11月,合肥生产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2019辆,其中节能与新能源客车434辆,纯电动轿车1585辆,推广总量在全国25个试点城市中排名第二,其中纯电动客车和纯电动轿车推广总量排名第一。此外,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和大连等城市推广任务也完成较好,均达到了1千辆的目标。而其余城市的推广情况大多不甚理想。 

 

从企业销售情况来看,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今年110月份国内主要乘用车企业共销售新能源汽车7713辆,其中纯电动车3517辆,混合动力车4196辆,市场销量十分有限。而今年1-10月,我国共销售汽车1570.07万辆,新能源汽车所占比例十分微小。 

多方面问题阻碍新能源汽车推广 

目前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示范推广情况并不十分理想,造成这种情况有产业自身的内部原因,也与外部运行环境有关。 

从内部原因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整体研发水平目前还不高,部分零部件国产化率低,严重依赖进口,电控、电机、电池三大核心技术的缺失对产业发展构成很大制约。技术水平不高会导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新能源汽车目前在使用感受上与传统汽车还有差别,并且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内一些产品在稳定性、可靠性及耐久性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二是新能源汽车车型少,购置和维修成本过高。由于相关技术尚未成熟,因此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成本居高不下,造成市面上的车型选择较少,售价也远远高于普通汽车,大多数车型在扣除了国家与地方补贴之后,售价仍高于同等水平的传统汽车。并且由于零部件暂时无法大规模生产,相关配件价格也相对较高,维修成本大。以重庆公交系统近期采购的混动公交车为例,每辆价值高达一百万,是普通客车价格的三倍还多,仅电池的售价就在30万左右。 

从外部环境来看,配套设施不完善造成的使用不便、地方保护主义等也都是制约新能源汽车推广普及的重要原因。我国目前新能源汽车充换电配套设施仍不够完善。充换电站较少,充换电速度慢等都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尽管目前各城市都广泛展开了充换电站的建设行动,对于公交系统来说,情况相对较好,但对于出租车乃至私人用户来说,新能源汽车在充电的便捷性方面,与传统汽车加油相比差距较大。此外,试点城市倾向于购买本地车,在企业层面集中表现为卖车难,这也不利于产业发展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普及。从示范运行的采购情况看,不少省市地方保护主义现象还比较严重。例如,北京倾向采购北汽福田的混合动力公交客车;重庆的新能源汽车采购则多集中于长安、恒通和五洲龙等重庆市自有品牌的产品;长春购买的新能源公交车则多数来自一汽集团;其他城市的新能源示范车型也大多来自本省或本地区企业。只有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给各地汽车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鼓励技术成熟的新能源汽车参与示范运行,才能提升推广普及的效果。还有一点值得说明的是,政策迟迟不到位也制约了产业发展,拖慢了示范运行的进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几经征求意见,讨论多年,最终到今年4月份才通过。在规划未出台前,新能源汽车制造厂商和地方政府的观望氛围浓厚,车型采购与配套设施建设均较为缓慢,使得多个城市示范运行规模都不大,远未达到推广目标。规划正式出台后,各地产业发展与推广工作都有所提速。 

未来仍需提高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的水平和质量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推广新能源汽车未来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政策、市场方面,仍有许多问题需要逐一解决。 

技术是发展新能源汽车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技术水平上升到一定层次,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便捷性问题才能得到有效改善。未来在产业发展方面,我们应该继续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电控、电机、电池相关技术,重点突破动力电池核心技术瓶颈,提高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建立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自主创新体系。此外也要注重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当然,技术体系、创新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政策的调整与完善将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加快示范推广的进程。在产业政策方面,目前补贴政策主要体现在整车厂商以及消费者层面,对于核心技术研发方面的支持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此外,各省市也应该取消已有的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法规,废止涉及外地产品在招投标、享受地方优惠政策等环节存在的歧视性政策,给所有汽车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各地也应该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出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规划与相关鼓励政策,除了在购置资金上给予优惠外,在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方面,例如上牌、停车等,给予消费者更多便利。 

实际上,尽管目前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情况仍不甚理想,但值得欣慰的是,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环境一直在改善,尤其是在政策方面。随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正式发布,由于发展目标和路径已经较为明确,各地政府开始积极响应,纷纷出台了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不仅对购车进行补贴,在上牌、行驶等方面也给予新能源汽车诸多优惠。北京市政府已经向汽车企业就《北京市私人购买纯电动车小客车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不久将在北京市委审批通过后出台实施。上海市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已经上报给国家发改委,正在审批过程中。除补贴外,上海还计划首批投放2万张上海车牌专用于新能源汽车。而今年刚刚实行了限牌政策的广州,则规定“符合国家新能源汽车目录的新能源中小客车,可以直接申请取得中小客车增量配置指标”,不受汽车限牌政策的影响。 

良好的环境与氛围也将使得新能源汽车推广更加轻松。这里的环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良好消费环境的营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代表未来汽车发展方向,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保障能源安全和改善生态环境,各试点城市乃至非试点城市,都需要加强宣传工作,逐渐转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为新能源汽车营造一个良好的消费氛围。二是使用环境的改善。目前需要首先解决的,便是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的便捷性问题,试点城市应大力推进配套设施建设,为个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用户在其住宅小区及社会公共停车场配套建设相应的充电配套设施。只有使用便利,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从而推动产业的发展。 

提高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的水平和质量,还需要完善考核机制。只有加强对试点城市的监督和管理,定期对各项工作进行考核,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障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考核标准上,示范推广数量是重要的衡量指标,只有数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改进。但仅仅考虑规模和数量也是不够的,除了数量外,还要看示范推广为示范城市的产业发展,消费环境的改善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近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已经联合下发通知,决定组织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验收工作,四部委将于12月中下旬组成验收组分赴试点城市进行实地考核。根据通知,验收工作主要针对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各项目标,逐一考核评估实施效果。四部委通过开展验收工作,总结推广经验,分析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将进一步保障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从全球各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新能源汽车推广运行还都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包括美国、德国等汽车强国都在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营工作,各国基本均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对于我国来说,更不能有所松懈,应抓住机遇,促成汽车工业的转型升级。示范推广工作的目的就是发现问题,就是为了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示范推广的水平和质量,才能促进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依然任重而道远。 

资料来源:国研网《汽车行业月度分析报告》2012.12.26 

l   石油化工产业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综述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石化产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提高石化产业的竞争力。特别是长吉图规划实施以来,石化和汽车两大支柱产业融合的新思路,为石化产业的升级带来了新机遇。 

  “十一五”头前4年,吉林省石化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6.8%。2009年,全省石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7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3亿元,占全省12.2%,居全国同行业第9位;完成工业总产值1249亿元,占全省12.9%,居全国同行业第16位。资产总计1331.9亿元,占全省l5.7%;实现工业增加值409亿元,占全省l2.6%;实现工业利润32.4亿元,占全省6.6%;从业人员19.9万人,占全省13.6%。 

  石化作为吉林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对于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吉林省石化产业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乙烯、纯苯、醋酸、合成纤维单体、合成树脂、合成橡胶、薄膜、氯碱等30余种主要石化产品在国内占有一定优势。目前,吉林省石化产业已形成了石油、天然气、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化肥、农药等多门类千余种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ABS、乙二醇、醇醚、聚乙烯等20余套装置生产能力居国内前三位;赖氨酸、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燃料乙醇国内第一。 

  为推动汽车、石化产业配套协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吉林省汽车与石化产业配套协作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组织制定了加快推进吉林省汽车与石化产业配套协作发展的23条政策措施,抓好千万吨炼油等重点项目建设,组建汽车与石化产业协作配套战略联盟,组织专业招商活动,加快化工园区建设,积极推动两大产业间的相互支持、配套、融合发展。 

  目前,橡胶、塑料件在汽车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吉化已形成ABS树脂18万吨、聚乙烯57万吨、聚丙烯3万吨、丁苯橡胶14万吨、乙丙橡胶4.5万吨、乙二醇16万吨、碳纤维100吨的生产能力。随着千万吨炼油能力的形成,还可以建设大型聚丙烯装置,这些产品都可以作为汽车化工专用料的原料。 

  按照吉林省汽车产业 “十二五”规划目标,2015年,省内整车产能将达到400万辆,地方配套率要达到50%,配套产值预计将达到2000亿元。随着汽车轻量化进程的加快,汽车橡塑零部件的用量将会进一步增加。到“十二五”末期,一汽橡塑零部件采购额有望达到40%,市场空间极为广阔。 

资料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网 

吉林石化汽车产业深度融合

石化和汽车是吉林省两大支柱产业。为促进全省汽车与石化产业间相互配套、融合发展,吉林省提出“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加快这两大产业融合步伐,逐步提高省内汽车化工专用料应用比例。 

   支持一批科研项目 

   吉林省工信厅日前明确,将一批化工项目列为2011年专项资金扶持重点。根据规定,在企业类项目中,支持企业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对落户汽车和石化园区的汽车化工专用料、车用化学品、汽车橡塑零部件企业2010年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按当年固定资产投资额给予一定补助,或对项目贷款给予一定比例贴息,支持企业针对检验、检测、实验、认证项目进行科技研发。同时,吉林省将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共同研发汽车化工用料、车用化学品、汽车橡塑零部件生产及应用技术;重点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2010年汽车化工专用料、车用化学品、汽车橡塑零部件新建项目用地实际发生费用,对园区予以适当补贴。 

    发展精深化高端化 

    吉林省目前正在探索石化汽车两大产业融合的课题,该省依托一汽集团和吉林石化公司这两大产业中的龙头企业,联合省内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组织成立了全省化工与汽车产业配套协作战略联盟。 

    “十一五”末,吉林石化产业已形成石油、天然气、煤化工等多门类较为完整的产业结构,乙丙橡胶、聚乙烯、醇醚等16套装置生产能力居国内前三甲。“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将按照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园区化发展方向,依托现有资源优势,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石化产业向精深化、高端化发展。该省将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实现油气当量1000万吨目标;形成1500万吨炼油加工能力和140万吨乙烯、110万吨丙烯生产能力;将围绕助剂、添加剂、催化剂,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吉林省计划,“十二五”期间精细化学品率将由目前的32.5%提高到40%,化工为汽车行业配套比例显著提高。 

    突出园区规模化 

    吉林石化公司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建成千亿元化工产业基地,吉林化工园区将建成千亿元国家级石化产业园区,全省石化产业实现工业产值3000亿元、工业增加值10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3.3%12%2010年吉林省内汽车产量已达到160万辆,汽车零部件配套产品3500多种,为一汽配套率达38%,混合动力客车实现批量生产。“十二五”期间,吉林将依托一汽集团,大力发展汽车产业,突出整车产能扩张、自主品牌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零部件配套体系建设和自主研发能力提升,进一步提高国内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中国化工报》2011.5.17 

20121-10月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运行分析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12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增速比9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3.6个百分点。1-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0240亿元,同比增长0.5%,增速比9月份加快2.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24.8个百分点。随着国民经济及工业增加值增速的企稳,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运行指标总体有所回升,国际油价震荡下跌降低了石化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需求和进出口疲弱的情况也有所改善。 

一、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1-10月,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但增速有所回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0月,油气开采业投资额1762.6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比1-9月下降1.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2.6个百分点;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投资额1989.7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比1-9月下降1.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6.5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额达9420.3亿元,同比增长32.2%,增速比1-9月下降1.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3.1个百分点。 

从投资结构上看,油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及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这三大行业占石化行业整体投资额的比重分别为13%15%72%;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0.6%0.7%3.2% 

 

注:自2011年起,投资项目统计起点标准由原来的50万元调整为5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等于原口径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加上农村企事业组织项目投资。下同。此处石油和化工业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二、生产情况 

1、石油和化工行业增加值 

10月份,三大子行业增加值继续稳定增长,除油气开采业外其余两大子行业增加值增速均有所回升。其中,油气开采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增速比上月下降1.0个百分点,1-10月累计增加值同比增长3.9%,增速比1-9月加快0.7个百分点;10月份石油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增速比上月加快0.6个百分点,1-10月累计增加值同比增长5.8%,增速比1-9月加快0.4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11.9%,增速比上月加快1.1个百分点,1-10月累计增加值同比增长11.6%,增速比1-9月加快0.2百分点。 

 

2、原油和成品油产量 

在宏观经济企稳和石油需求旺季来临的影响下,我国原油产量和原油加工量继续稳定增长,增速趋稳。10月份,原油产量达1790.6万吨,同比增长8.4%,环比增长2.7%;原油加工量为3991.5 万吨,同比增长6.7%,环比增长3.0%。从累计产量来看,1-10月原油累计产量达17211.0 万吨,同比增长1.4 %,增速比1-9月加快0.8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持平;1-10月,原油累计加工量为38299.8 万吨,同比增长2.6%,增速比1-9月加快0.4个百分点,上年同期下降28个百分点。 

从三大成品油来看,10月份汽油产量为761.2万吨,同比增长8.8%,环比下降2.4%;煤油产量186.8万吨,同比增长24.8%,环比下降3.1%;柴油产量1445.9万吨,同比增长4.8%,环比增长3.5% 

从累计产量来看,1-10月,汽油产量累计为7327.1万吨,同比增长9.0%,增速比1-9月加快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煤油产量1752.9万吨,同比增长13.2%,增速比1-9月加快1.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5.6个百分点;柴油产量14082.8万吨,同比增长2.0%,增速比1-9月加快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4.4个百分点。 

从其他油品来看,10月份,润滑油产量69.6万吨,同比下降0.9%,环比下降8.7%;燃料油产量166.6万吨,同比增长3.4%,环比下降4.2%;石脑油产量198.7万吨,同比下降4.0%,环比下降3.6%。从累计产量来看,1-10月,润滑油产量累计达699.9万吨,同比下降0.1%,降速比1-9月放缓0.2个百分点;燃料油产量1555.3万吨,同比增长4.3%,增速比1-9月加快0.3个百分点;石脑油产量2088.0万吨,同比下降2.3%,降速比1-9月加快0.2个百分点。 

 

  

3、化工产品产量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1-10月,大部分无机、有机、专用化学品、合成材料、化肥等产品产量继续平稳增长。分品种来看,1-10月,主要无机和有机产品累计产量增速涨跌互现,浓硝酸、纯碱、电石、冰醋酸增速明显回升,硫酸、纯苯、精甲醇增速明显下滑,其余主要产品增速较为平稳。1-10月,合成树脂产品产量累计达4283.7万吨,同比增长6.3%,增速比1-9月下降0.3个百分点,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3.3个百分点。1-10月,合成橡胶产品产量累计达312.0万吨,同比增长7.0%,增速比1-9月加快0.5个百分点,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6.5个百分点。 

农用化工产品方面,1-10月,我国累计生产化肥6294.8万吨,同比增长12.8%,增速比1-9月下降0.9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从单月产量来看,10月份我国共生产化肥631.0万吨,同比增长12.1%,环比下降7.2%。其中磷肥产量下降幅度最大,增速比上月下降6.0个百分点。1-10月,农药累计产量为286.8万吨,同比增长19.3%,增速比1-9月下降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3.2个百分点。单月产量来看,10月份我国共生产农药30.3万吨,同比增长17.3%,环比增长16.9%,其中除草剂产量增长幅度最大,增速比9月份加快23.5个百分点。 

 

 

三、需求情况 

1、石油行业需求 

随着成品油消费旺季的来临,我国石油行业需求增速继续企稳。10月份,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销售产值(现价)1010.7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比9月回落4.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21.1个百分点。1-10月,累计销售产值为9852.7亿元,同比增长3.7%,增速比1-9月加快0.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29.8个百分点。 

10月份,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销售产值3433.5亿元,同比增长11.5%,增速比9月份加快4.0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14.3个百分点;1-10月累计销售产值为32418.7亿元,同比增长8.0%,增速比1-9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21.9个百分点。 

 

2、化工行业需求 

化工行业需求继续企稳回升。10月份,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销售产值(现价)5833.7亿元,同比增长13.4%,增速比9月份加快2.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17.6个百分点。1-10月,累计销售产值为53592.8亿元,同比增长11.5%,增速比1-9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25.5个百分点。 

 

四、价格情况 

1、原油和成品油价格 

10月份,国际油价震荡下行。104日,受土耳其和叙利亚冲突等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国际油价出现大幅反弹,WTI原油期货价格收于91.71美元每桶;105日,市场投资者持续担心欧洲债务危机的解决前景和美国可能出现的“财政悬崖”,WTI原油期货价格跌至每桶90美元以下;109日,土耳其和叙利亚之间的紧张局势升级,国际油价再度大幅反弹,WTI原油期货价格回升至本月的最高位93.89美元每桶;10月中下旬,在投资者对欧债危机的担忧加剧,美国低迷的就业数据和高库存以及中国三季度经济增速继续放缓等因素的影响下,国际油价持续走低;1029日,飓风“桑迪”逐步登陆美国东海岸导致多数炼油厂相继关闭,重挫原油需求,国际油价再次下跌,WTI原油期货收于每桶85.54美元。 

11月份,美国消费者信息指数回升,但国会减赤谈判进展缓慢、“财政悬崖”风险依旧,同时欧盟、欧洲中央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向希腊提供资金援助达成一致,缓解了市场对欧债危机的担忧,但提振作用并不明显,受此影响WTI原油期货价格在85美元每桶至90美元每桶之间震荡。 

 

2、化工产品价格 

受宏观经济景气企稳影响,10月份,本报告重点跟踪的48种化工产品月平均价格中,片碱,甲苯,甲醇,聚氯乙烯,ABS树脂等 21种产品价格环比上上涨,其余27种化工产品价格环比下跌或持平。在国际原油价格下降和化工产品需求回升的英雄下,继9月份价格停止全面下跌情况之后,10月份化工行业整体价格水平继续呈现缓中趋稳的态势。 

 

五、进出口情况 

1、原油和成品油进出口 

20121-10月,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对外贸易额企稳回升。海关总署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原油进口2368万吨,同比增长13.8%,环比增长18.0%1-10月,原油累计进口量22407万吨,同比增长7.1%,增速和1-9月持平。 

10月份,我国进口成品油320万吨,同比增长10.0%,环比下降6.4%1-10月,成品油累计进口量为3321万吨,同比下降3.1%,降速比1-9月放缓1.3个百分点。10月份,我国成品油出口183万吨,同比增长15.1%,环比下降11.6%1-10月,成品油出口量累计达2132万吨,同比下降7.9%,降速比1-9月份减缓1.9个百分点。 

 

注:此处平均单价=自年初累计进口金额/累计进口数量 

 

 

2、化工产品进出口 

我国化工行业出口的严峻形势有所缓解。10月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出口交货值达323.3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比9月份加快8.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4.2个百分点。1-10月累计出口交货值3067.3亿元,同比下降2.9%,降速比1-9月减缓1.4个百分点,上年同期增速为27.1% 

16 201010-201210月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国研网《石油和化工行业月度分析报告》2012.11.30 

l   农产品加工

2012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将 

 

 

2012年以来,作为吉林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强劲,预计到年末,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将突破3亿元。目前,吉林省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47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51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184户,县级重点龙头企业1013户,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省级龙头企业达到7户,10亿至100亿元的达到23户,1亿至10亿元的达到176户。预计到年底,粮食加工量达1560万吨,比上年增加6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570亿元,同比增长14.3%;畜禽加工量达3.8亿头(只),比上年增加0.2亿头(只),实现销售收入835亿元,同比增长11.5%;全省中药材加工量48.7万吨(含鲜品),与上年基本持平,实现销售收入760亿元,同比增长11.8%。     

今年以来,吉林省启动实施投资3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1个,项目总投资5002亿元,据调查,今年实际完成投资超百亿元,高于年初预估的完成计划投资额。其中中粮生化10万吨果葡糖、高金食品万吨低温熟食、天成玉米一期技术改造、吉春制药银黄颗粒和耳聋左慈丸升级改造、双佳食品5000吨速冻花生果冷链物流等项目已竣工投产。 

(资料来源:新华网吉林频道) 

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吉林省支柱产业 

截至2011年末,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3083亿元,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176户。农产品加工业与汽车、石化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具体来看,截至2011年末,吉林省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500多户,其中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492户,国家级龙头企业47户。 

目前,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已形成粮食加工业、畜产品加工业和特产品加工业三大主导产业,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和中国名牌农产品等国家级品牌数量达62个,吉林黄玉米、绿色有机大米、食用菌、参茸、中药材和有机杂粮杂豆等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牌。 

吉林省农委表示,将不断推动龙头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更好更快和可持续发展。
突破3500亿元
 

X
分享到  - 微信

责任编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